学术观点 英语阅读的三重境界 诠释学融合视角

acad2018 2023-03-16 12:44:10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英语阅读,是读者跨文化获取文本意义的心理过程,是一个超学科多视角的研究领域。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阅读理解理论研究经历了从语文学到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转向,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自下而上信息加工模式(Gough 1972)、信息自动加工模式(LaBerge & Samuels 1974)、自上而下心理语言的猜测游戏(Goodman 1967;Smith 1973)、交互模式(Rumelhart 1977)、交互补偿模式(Stanovich 1980)以及图式理论(Anderson 1977;Anderson&Pearson 1988;Adams & Collins 1979)等研究模式。从国外研究中关于英语阅读理解模式的演变途径看,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从单一维度转向多重维度、从文本之内转向文本之外、从推断文本的意义转向批判文本的原义甚至超越作者的本意、从被动建构逐渐转变为主动建构。这一研究轨迹表明,英语阅读研究正在深入读者的内心世界和内心活动,目前研究已经触及读者获取意义的认知过程,尚未有相关理论系统阐述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因此,英语阅读的心理体验境界有一定的研究空间。

纵观国内英语阅读研究,在研究视角上主要集中于二语习得、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理论,研究焦点几乎聚集在阅读能力(郭军 1994;王利娜、吴勇毅 2017)、阅读策略(王幼琨 2015;倪锦诚 2017)、阅读教学(张德禄、吴连春 2021)、阅读认知(崔雅萍 2002;杨爱英 2011;陆亚丽 2014)、阅读机制(彭宣维 2014)、语码转换以及加工过程(杨枫、吴诗玉2016)。这些研究大都以提高英语阅读能力为目标,结合国外的阅读理解模式,探索英语阅读教学模式、英语阅读策略和英语阅读认知过程等问题;对于英语阅读的心理体验,尚未引起学界关注。而对于母语汉语阅读,常见有学者(张荣玲 2005;何辉斌 2019;汲安庆 2020)从文学素养和语文视角提及阅读境界。

英语阅读与母语阅读一样,随着读者在阅读量、阅读能力、阅读深度的变化,其所追求的阅读境界不断提升。英语阅读境界,是指读者在处理文本信息、与作者互动、获取文本意义、自我建构意义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体验和感觉,诠释学理论对英语阅读理解具有解释力。本文采取超学科融合的研究视角,将诠释学理论融入英语阅读的心理过程研究,试图通过描述读者在进行英语阅读、获得文本意义的动态心理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阅读体验,揭示英语阅读的三重境界以及影响读者达到不同境界所需的综合要素,以此探索拓展英语阅读研究视角的途径。

诠释学视域下的英语阅读与理解

诠释学(Hermeneutics)是“一门文本解释的理论和方法论,尤其是圣经经文、文学作品和哲学文本的解释”,其名称源自于希腊语中希腊神Hermes之名,意为“了解”(刘小云2010)。诠释学理论体系庞大,包括“文本中心说”“作者中心说”“读者中心说”和“读者—文本互动论”,这些学说从单一视角对文本意义的理解提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解释,从不同侧面解读了文本意义的来源与本质。本文试图融合这些学说,以英语阅读过程为主轴,深入探索解释英语阅读理解过程中读者阅读心理和体验的诠释学理论依据。

2.1基于“文本意义”的英语阅读

传统诠释学,起初以《圣经》的“文本理解”为核心,将文本诠释视为一种“逻辑句法研究”,区分语文学和解释学两种方法(洪汉鼎 2006:86),区分文字上和精神上两个层面的文本意义。随着文本向世俗化拓展,理解和解释的对象逐渐转向他人主观精神的客观化存在。19世纪初,具有“诠释学中的康德”之称的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将神学诠释和历史诠释相结合,明确区分“理解”和“诠释”,将理解在诠释学的意义凸显出来,认为:理解和诠释是彼此互补的,诠释学是一门理解的艺术,是对文本作者心理过程的再次体验。理解是重构作者心理,需借助语法诠释和技术诠释的相互作用来实现。语法诠释关系整体语言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事实;技术诠释则探究作者从生命的整体性里表达出的思想内涵,是对作者意图的理解,并将技术诠释区分为灵感会通和比较诠释。

基于文本意义的诠释学理论,为探索英语阅读过程中的文本意义获取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该学说的视野中,阅读的文本意义包括文字上和精神上的意义,文字上的意义属于语文学层面的逻辑句法推断,来自于对文本整体语言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事实的理解;精神上的意义是对文本作者心理过程的再次体验,来源于作者生命的整体性表达出来的思想内涵,借助于技术诠释。对于英语阅读而言,理解和诠释所推断的意义,除了文字意义和精神意义以外,还存在着一种文化意义,左右着对其他两种意义的获取,为文本理解和诠释提供更广泛的空间。

2.2基于读者中心说的英语阅读

在西方诠释学发展进程中,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发展了施莱尔马赫关于理解和诠释的关系学说,将历史理性视为一种理解的能力,注入了生命的因素,使生命成为狄尔泰诠释学的一个重要元素。他用“体验—表现—理解”三个概念构建了诠释学的三部曲,将理解放置在“历史性”的脉络中进行思考(彭启福2010)。在该学说的视野中,阅读是读者巡回于文本的历史性、技术性、时间性、体验性、社会性之间进行感知、表现和理解文本意义的心理建构过程。对英语阅读的中国读者而言,英语阅读即是其切换于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环绕于文本的多元切面,与文本和作者进行“对话”的交流过程。其间,读者自身知识、自我意识、自我感知影响着整个理解和诠释过程,决定读者走进文本的时空面的广度和深度,也决定其走进作者世界的范围。

2. 3基于视域融合的英语阅读

海德格尔提出对“存在”意义的解释,将理解和诠释综合起来(海德格尔 1999:53-59)。他提出“存在”和“先行结构”,说明“解释从来不是对先行给定的东西所作的无前提的把握”,是由“先行具有”“先行视见”和“先行掌握”构成。伽达默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前见”和“视域融合”,指出一切的诠释都是理解,诠释是理解的完成,是通过“对话”和“视域融合”来完成的(黄晖 2007)。

由此可见,阅读中的文本意义已逐渐偏离文字本身的意义,而是通过作者意图表达的意义而靠近读者经过视域融合而建立的精神意义,是读者通过文本理解和技术诠释,与作者对话,使用“前见”进行视域融合加工而成的意义。这种意义远大于局限于文本的意义,是多层次的读者意义。尤其对于英语阅读的读者而言,读者意义与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真实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有很大的解释空间,往往受到读者的文化自觉和跨文化能力所左右。这也就说明英语阅读境界升华的可信度。

英语阅读的三重境界

英语阅读境界是指把英语作为外语的读者

在阅读英文文本时,与文本、作者和自身的交互心理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读者对文本意义由浅入深的解文、达意和释义的过程中产生的结果,起始于读者与读本的接触,经历解构文本、理解作者和建构意义三个阅读阶段。随着阅读重心和文本意义的由浅入深,读者在理解和诠释过程中的参与度逐渐加大,阅读理解境界也经历了从“文本世界”经过“作者精神世界”到“自我精神世界”三重境界的升华。

3.1英语阅读的第一重境界:走进文本世界

文本既是一个符号世界,也是一个意义资源库,不仅包含自身的原意,还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文本之所以成为“文本”(text),来源于编织物(texture)一词,是作者利用语法、文法和笔法将文字符号和意义交织而成的“成品”,具体可表现为“作品”抑或“艺术品”抑或“产品”。其用以传达和表达其思想、感情和理念,美曰“艺术品”“作品”;有时也被用于推销信息,传播其信念,成为媒介,称“产品”。文本具有如同编织物的属性,包括材质、质感、观感以及工艺等属性,因这些属性的不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成品各异。比如,一首诗以韵律、音律、意境等属性展现出诗歌的质感和观感;一篇广告以幽默、典故的属性传递信息;一部经典小说以神奇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情节等属性吸引读者。

读者开始阅读,迈进文本世界,大体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文本自动映入读者的眼帘,出现“其义自现”的结构,文本的语言以语音、音律、词汇或者句子等进入读者的视野,读者毫不费力体会到文本的这些“质感”,并且这些质感能引发作者的“先见”或者“图式”,得出文本的意义。这是进入文本的第一重境界;还有另一种情况,读者一进入文本世界,就不由自主去鉴赏捕捉文本的语言,对其信息、意义进行整合,得出的意义会比第一种情况更深入,这是另外一种不同的境界。在第一种情况中,文本在作者眼里仅仅是一个“产品”;而第二种情况中,读者将文本当成“艺术品”“作品”去欣赏,从语言到逻辑到意义,并解构“文本”这种“编织物”的手法。由此可见,阅读境界是“境外有境

”“天外有天”,进入文本世界是阅读的第一境界,而在第一重境界里,读者以何身份进入文本世界,又会出现上文所说两种不同境界。在第一重境界,英语作为第二外语的读者和母语读者的语言识读能力决定其能否达到第二种阅读体验。

从文本意义来说,读者进入文本世界,要么文本自我解构,要么读者主动解构文本,并整合文本的意义。然而,文本自现的意义与读者解读的意义境界不同,诠释的意义也因人而异。换言之,文本一部分的意义是相对稳定的,另一部分是有待读者去揭示和体验的。阅读的更高境界在于解读过程的体验感,读者将文本中的语言(词语)与其自己大脑的概念以及自然的“存在”或者“此在”融合起来,产生一种“体验感”。意义的解读有时深不可测,阅读境界有时也深不见底。有些经典的文本,因其历史性造成其意义具有时空特性,当读者将文本的历史性、时空性与“此在”融合,又会产生妙不可言的“体验感”。英语文本对于EFL(英语作为外语)读者而言,多了一道“文化”的“门槛”,英语文本深层次的意义需要EFL跨过这一“门槛”,才能获得这种体验感。在探索文本意义时,我们可以看到,读者走进文本,因受限于自身“先见”,其融合“此在”与“彼在”、历史性与现实性的深度影响其对文本的体验感,进而决定其阅读的境界。诠释学称这个过程为“视域融合”。在“视域融合”过程中,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产生了。“对话”就是读者受到文本符号的激发,将文本中新出现的词语与其“前有”的语境进行连结,形成“前见”,再进一步启用“前有”的知识,对“前见”提出问题,并在文本符号中去寻找相同或不同的答案,继而形成“前判断”。这就是读者阅读时产生“视域融合”并与文本开展“对话”的过程,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这样解释理解中的“对话”:“理解—问题,就是对它提问;理解—意见,就是把它当作对一个问题的答复”(伽达默尔2007:380)。换言之,读者在文本理解过程中,先对文本提问,然后在文本中去找寻答案,答案可以符合也可以不符合读者的前有、前见和前判断。无论是母语读者和EFL读者都是在对话中进入文本的世界。

以英国著名诗人叶芝(W.B.Yeats 1865—1939)的名诗When You Are Old为例,该诗文字浅显易懂,“似乎难以读出(read out)什么深蕴来”(傅浩 2002),但却有6种以上的中文译本,有学者从文学批评视角区分该诗的不同读法,比如傅浩(2002)分析的第一种读法“形式主义的文本细读”就是阅读理解该诗的第一境界。首先,诗歌的标题给读者带来了old的意象背景,诗中与这一意象背景相关的词语grey、full of sleep、nodding等一连串的词语激活了读者对“老年人”“打盹”的细节情景;同时,标题使用了时间状语从句,也创设了想象空间,使读者充满温暖的幻想和回望,这与诗中的dream of和连续出现四次的过去式loved一起,引起读者投身其中,幻想老年人坐在火炉边想念“故人”或“恋人”的情景。这大概就是读者接触诗歌文本所达到的第一个阅读境界。阅读过程中,读者由诗歌的文字跳跃进入文字的意蕴,并将文字意蕴与现实情景交融,这个过程也是视域融合的过程,由此读者进入了阅读的第一重境界。应该指出,在同一重阅读境界,读者个体差异同样对带来心理体验的千差万别。诗歌的阅读境界如此,广告、推文、报刊等其他体裁的情况也一样。当跨过“文本”这座山,见到文本的主人———作者,那就迈进“阅读”的第二重境界。

3.2英语阅读的第二重境界:与作者共建和谐世界

同样的一首诗When You Are Old,当读者透过文本,去了解作者的生平行迹,挖掘作品的创作背景。由于该诗作写于1891年10月21日当年轻的诗人热恋失败之时,读者会站在文字与现实的情景中,同时又置身于作者所在年代的历史视角,与诗中softlook、grace、pilgrim soul等文字的意蕴,用现实、历史、文字、意象构成的融合视域,去重塑年轻恋人的形象,与作者共情,回味已逝的初恋。这就进入了阅读的第二重境界。

语言的隐喻特性使文本的语言具有多义性特点,作者才是文本意义的“幕后操控者”,读者通过与文本“对话”获得的文本意义,需要得到作者的裁决,才能达到意义的“真理”。伽达默尔(2007:380)在《真理与方法》(第一卷)指出,“在文本中所涉及的是‘继续固定的生命表现’。这种‘生命表现’应该被理解,这就是说,只有通过两个谈话者之中的一个谈话者即解释者,诠释学谈话中的另一个参加者才能说话。只有通过解释者,文本的文字符号才能转变成意义,也只有通过这样重新转入理解的活动,文本所说的内容才能表达出来”。因此,阅读的第二境界就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对质”“沟通”和“协商”,将文本意义与读者的意图整合在一起,才能进入文本的第二层涵义。这也是读者进入第二重阅读境界需经历的不同阶段,可比喻为阅读第二境界里面的“三重天”。在这个层面上,读者与作者关注和讨论的话题超越了文本意义本身,而聚焦于文本意义的“真理性”判断以及精神世界的交融。

那么,读者是如何迈进阅读的第二重境界,如何就文本意义与作者进行对话、对质、沟通和协商的呢?这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伽达默尔对“理解”的解释,很精辟地说明进入阅读第二境界的条件,他强调阅读的“归属感”或“共通感”,认为“人存在于历史中,理解者理解的方法应该是:先接受、再融入成为其一部分,而后获取”(王骏 2018)。读者获得文本意义时,是通过利用其“先有”“先见”与文本“对话”,形成了“前判断”、带着“前判断”进入第二重境界,与“作者”“对话”。那么,读者与作者之间存在时空上的错位,文本具有历史性和文化性的特征,这就要求读者去了解并接受作者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使自己融进作者的写作背景中,去审视在第一重阅读境界时形成的“前判断”,当审视结果与作者意图一致时,读者就会产生情感上的认同,与作者产生“共鸣”,完成“对话”。“认同感”是阅读第二重境界的第一种感觉,其强烈程度同样受到读者超越时空的能力,即其识解文本历史性和文化性的能力及其“视域融合”能力的限制。当读者的“前判断”与作者意图不一致时,阅读行为可能会终止;或者,读者会通过反复的对话去修正重构“前判断”,这样,读者同样可以融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进入深层的“对质”阶段。在此阶段,读者产生阅读第二重境界的第二种感受———“共通感”。当读者怀着“共通感”与作者“对话”,就会有意无意地将文本中人物的特征、经验和情感以及作者的情景与自己现实的情景相对照,并与作者分享自己的“前判断”,有时会与作者及其作品的不和谐判断进行“争辩”和“讨论”。这时,读者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进而重构了新的判断,感情也得到了升华。总之,阅读的第二重境界,是读者从“体验感”向“共通感”转变的过程,其跨越时空与作者“对话”,融合时间、空间、文化的不同视角,将其在阅读第一重境界形成的“前判断”进行审视和修正,知识和情感都得到丰富,与作者共建和谐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认同感”和“共鸣感”。英语作为外语的读者与母语读者在从“体验感”向“认同感”和“共鸣感”转化的难度和长度有较大区别,前者比后者经历的时间和过程更长,需要跨越文化的门槛。

3. 3英语阅读第三重境界:构建自我理解世界

普遍认为,读者进入到阅读第二重境界,能实现“心灵”的净化,就已经到达阅读的终点。诚然,阅读的目的以及文本的类型是多样的,读者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读者可以根据自身偏好去选择文本阅读的深度,并不一定追求所有阅读都到达至高的境界。但是,对文本意义本身而言,任何文本的意义都具有不确定性特征,因而任何文本阅读都可以进入第三重境界———构建自我理解的世界。在这个阶段,读者将前两重境界获得的“前判断”进行整合、重构,使其融入到读者自我的认知世界里,并对文本意义、作者意图以及自我“前判断”进行深层意蕴的追问和思索,逐渐使自己产生一种“领悟感”,进而得到人格升华的体验。再以When You Are Old为例,在傅浩(2002)所分析的五种读法中,第三、四、五种读法即阅读的第三境界,包括对诗歌的互文解读、心理分析及自我感受,这些方式是推进读者构建自我理解世界的行为方式,也是视觉融合的方式。

那么,读者是如何进入这一境界的呢?这是一个“视域”不断延伸、心灵不断融合的过程。读者对话互动的对象,从文本到作者再回归到自我,时间的视域则从过去到现在再延伸到未来,空间的视域则超越读者和作者的语境,甚至进入到一个设想的精神境界,文本意义因此被无限拉长,直到读者对人生和未来产生不由自主的思索,有一种“顿悟”的豁然开朗之感。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反复与作者交流自己的知识经验、倾诉内心困惑,钝化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界限,从而构建自我理解的世界。

阅读的第三重境界,是读者将文本意义由人由物及己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双方拓展“视域融合”范围的过程,是读者阅读感受从体验经由认同、共鸣、净化直到自我领悟和理解的最高境界。

再以When You Are Old这首诗的阅读为例,该诗虽然辞藻朴实,但读者和译者对爱情主题的解读因人而异,故而出现了近十种译文。同时,国内不同学者对其“爱”的主题也多有不同释义。比如,较多学者(如朱光潜、傅浩、袁可嘉、周英雄等)将诗中的loved诠释为“爱你”“慕恋你”“爱慕”“迷恋你”“怜惜你”等,但高瑾(2019:174-179)深入挖掘叶芝的政治和艺术追求,结合诗人的神秘主义倾向,将诗中“爱”的主题,从传统的“男女之求之不得的爱情”,升华为一种思考“灵魂应有的归属”的“爱”,一种“个人之爱”与“共同体之爱”相融合的“爱”,这就是不同的“视域融合”所抵达的不同阅读境界。

英语阅读的最佳境界

文本意义与真理具有相对性和开放性,英语阅读境界因而具有无限性和不确定性。那么,对于读者而言,英语阅读是否有最佳的境界?对文本意义的追求何处是至高点?英语阅读的最佳境界来自何处?

首先,什么样的意义才算到达了“真理”?自我理解的“意义”会不会偏离“真理”?对此,现代诠释学存在两种不同的学说:方法论诠释学和本体论诠释学(朱立元2018)。前者认为理解旨在重构作者原意,其最佳状态就是读者挖掘到了作者的意图,并融入作者过去的意义中。后者则强调理解中读者的自我意识,认为其最佳境界在于读者对意义的重构,达到了自我塑造和自我理解的境界。这两种观点立足点各异,对文本意义的“真理”产生不同的见解。

对于二语读者来说,英语阅读境界的至高点,存在着“主观追求”与“客观可能”两种情况,其根本取决于读者的阅读动机。假如英语阅读动机在于二语习得,尤其对于初、中级二语习得者,其至高的阅读境界可能止于第二重;假如阅读动机在于文学鉴赏、文化鉴赏,其阅读境界可能会指向第三重境界。

其次,英语阅读的最佳境界来自何处?英语阅读与母语阅读一样,在寻求文本意义和实现自我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会持续产生不同的心理感觉,无论对文本意义的诠释、还是对作者意义的探索、抑或对先见的视域融合,都会产生移情、共鸣等情感反应,阅读境界也会因人因时而异。这是来自于意义建构的最佳境界。但是,由于英语阅读涉及了语码转换、跨文化差异等因素,其在阅读境界的升华进程与速度相对于母语而言会有显著的不同,其限制因素同样涉及到文本的主题、题材、体裁和文化,同时也涉及到读者的文化认同感、英语阅读能力与元认知能力以及对作者的认知度。因此,英语阅读的最佳境界来源于学习过程,来源于目的语文化、目的语语言本身或者修辞或者阅读过程给读者带来的获得感,这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课题,本文不加赘述。

结语

阅读境界,来源于文本意义、作者意义和读者意义三者之间的诠释空间,产生于读者在发现文本的原意、领悟作者的用意以及创造自己释义的过程中。本研究将为英语阅读提供更广泛的学科研究空间。在英语阅读层面,阅读境界的升华,既来自对意义探索的心理过程和信息加工过程,也来自于中英跨文化的交互过程,更来自于两种语言的语码转换过程中,还有来自学习情感的不断变化中,这说明英语阅读的研究需要超学科的融合视角。

英语阅读在国内的研究长期被局限于二语习得、应用语言学学科领域中,文本意义并未成为其解决二语习得问题的切入点,从诠释学融合视角的文本意义出发探究英语阅读境界的升华,将为英语阅读开辟新的研究视角,对诠释学与二语阅读研究的学科融合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对话”和“视域融合”具体的运作方式和过程、文本意义的解释空间、文本类型及其意义解读对阅读境界的影响等问题,需要从超学科研究视角加以综合研究,期望本文的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转自:外语教师研究与专业发展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上一篇:学术类英语词汇
下一篇:学科类的界定明确,《新概念英语》是不是学科类的疑问不会再出现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