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家英语 流利英语的三最训练法

acad2018 2023-03-29 06:44:25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实际上,读100遍也是在背,读着读着肯定就能背下来。在时间上的消耗,大概和直接背差不多。但过程中的轻松感和脑力的低消耗,是直接背无法比拟的。

读是可以中断的,随时重启。背是不行的,一中断就等于重头开始。一篇文章你今天可以背三四个小时,明天你还背,背个七天,估计就头昏脑涨了。

就算记得多,记得牢,也不可持续。账要这么算,既要考虑单篇的收益,又要考虑单篇的成本;既要考虑短期的收获,又要考虑长期的效率。

只要综合比较一下,就会明白读100遍(甚至读200、300遍)所获得的收益和付出的成本,都远优越于直接背诵。只要亲自尝试一下读100遍,就可以体会到它的优越性何在。



不过很多人向来是依靠个人经验、知识和理论来进行逻辑判断的,所以对个人认知以外的东西没办法有“包容的心态”。

这就是所谓的“知识障”,即被过去的东西束缚住了。而我更多采用“当下的判断”,如果新鲜事物有我的“意料之外”,就会试一试,看看行不行。正如当年我看到俞敏洪背诵200遍《新概念英语》的故事,不会直接认为“我不可能做到”,而是采取了折衷的办法——读100遍。

结果,我就试出来了非常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还加以改进,使它适合大多数人。

我一直没有机会详细说明核心的东西,可能自己也过于习惯“直觉判断”了。但现在我确实发现了,好多人学习有很大的“知识障”。

就如这个评论者,是把英语的核心放在“记得多”上。但我读100遍的目标并不只是记,记只是一个附带的成果,关键是:

一、形成讲英语的节奏感

二、熟练各个单词、词组、句子的实际运用

三、培养与英语“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感情

如果将一篇课文比喻为一首歌曲,我读100遍不是为了把这首歌曲的旋律和歌词记住。仅是记住,并不能让我在登台的时刻将这首歌曲演绎得很精彩,说不定一上台就紧张得忘词了。而经过100次的重复练习,我可能回忆不起来整首歌曲,但一定能够在“一点音乐的提示下”,将整首歌都唱完,还有很精彩的表现。

所以,真正重要的是“会唱这首歌曲”,而不是“记住这首歌曲”。

那些将重心放在“记英语”的人,永远学不好英语。就像记住很多首歌曲的人,永远当不成歌手。只有那些反复练习少数歌曲的人,才可以成为技艺高超的歌手。

实际上,虽然英语考试需要记忆一些内容,但那些内容在试卷上就有相应的提示,并不需要我们完整记忆就能答得出来。所以,追求背诵全文毫无意义。

我再举个例子。

床前()()(),

()()()()霜。

举()望()(),

()()思()()。

只要你熟读了《静夜思》,难道填不出来吗?

朗读100遍就是这个作用,做到80%内容能记住,实际运用时就一定没有问题。要记得,考试不是背诵,根本不需要将学习内容一板一眼地都全部记住。

关键是,要会灵活应用。这样去学习,脑子才会越来越灵活,“死记硬背”的话,脑子就越来越僵化了。很多人就是常年死记硬背,以至于认知方式都固定下来了,面对全新的东西,根本没有理性分析的能力,直接就否定掉。

我再进一步细化朗读英语100遍,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先想想,你想唱好一首歌,最终的样子是如何。是不是:

一、节奏要准

二、声音要流畅、稳定

三、歌词要对

合起来,就是“好听”。

英语同理,最终都是要讲起来好听。以这个目标去发散思考,是不是还要“气定神闲”,不能有气息紊乱、肌肉紧张、心跳加速,即很放松自如的样子?

所以,读完100遍,你还是读完感到很紧张、很疲惫、很刻意,甚至有胸闷憋气的症状,就没有达到目标。

简单来说,目标就是既要好听又要放松。

对朗读英语的细节,就有三个基本要求:

一、快

二、准

三、稳

快代表速度,准代表节奏,稳代表声音,组合起来就差不到哪去。不好听的英语,就是没有

全部达到这三个基本要求。

考虑到现实运用的情况,考试或会话都不是“学过的英语内容”,而是随机应变的东西。哪怕训练有素,你也可能会有点紧张、僵硬,导致说得比平时训练时的质量差一些。即,实际表现比训练表现打了一些折扣。

这很正常,所以我们就需要在训练时提高一些要求,做到:

一、更快

二、更准

三、更稳

也就是,全力以赴,发挥出你最好的水平。当然,要考虑长期持续。这样就能做到在实际运用时,哪怕表现打了一些折扣,也还能表现出正常水准。所以,练习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地加快速度、加快节奏、加大声音。

这个练习方式,可称为“超量准备”,也是在做各种事情时的基本策略。比如,约会时要预留一些路上塞车的时间以免迟到,储蓄时要估计财务条件可能会恶化以免没钱可用。

我之所以将朗读次数定在100遍,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也许50遍你就能朗读得非常好了,但尚未达到“游刃有余”的程度,实际运用时稍有压力表现就会很差。如果读足100遍,就完全能够应付绝大多数场合的需求。

正如我之前去韩国出差,接触的是多个国家、多种口音的英语,都可以很轻松自如地应付过来。

我虽然是愚家,但并不愚蠢,不会随便讲一些被人轻易推翻的方法。主要我做事凭直觉为主,做了再说,道理、逻辑一般是后面想好了才补上的。至于能不能体会到,就看个人缘分了。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上一篇:想要孩子学好英语你可以为他准备一支科大讯飞AI翻译笔
下一篇:感受与中国人学英语和与外国人学英语的课堂文化差异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返回顶部小火箭